初等数论 第三章 同余方程
同余式
为模 的同余式 。
如果 称 为 的次数 ,而 称为 模 的 次同余式 。
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解 ,那么所有满足 的 都是它的解 。
IMPORTANT
剩余类中的所有解看作一个解,用 规范表述 。
什么时候看作不同的解呢?
当 都是同余式的解,且它们对模 不同余(即 时) ,称 为不同的解。
解数:模 同余式的解数是所有对模 两两不同余的解的个数,它至多为 。
一次同余式
定理 设 一次同余式 有解 且在有解时该解是唯一的 。
证明
存在性
必要性
如果同余式 有解 ,则存在整数 使得 ,即 ,因此有 。
定理 设 则 有解 。且在有解时解数必为 。
证明
(必要性)
有解 意味着 。 因为 且 ,所以 。 又因为 ,所以 。 因此 ,即 。
(充分性)
设 且 。 因为 ,存在整数 使得 。 两边同乘以 : 。 这说明 是一个解 。
求解的一般方法
设 是一个特解,则 的全部解为 :
代入特解的表达式:
逆元
是模 的简化剩余 是模 的可逆元 。
定义:对于 ,如果存在 使得 ,则称 是模 的可逆元,并将 称为 模 的逆元,记作 。
性质: 模 的逆元存在当且仅当 。
孙子定理(中国剩余定理)
解一次同余方程组:
对于两两互素的 则下面的一次同余方程组有解 ,且解在模 下的意义唯一 :
其解的表达式
令
则解为:
这是一个构造式的解。
证明中国剩余定理
唯一性证明
设 和 都是同余方程组的解 。
因此 ,即 是所有 的公倍数 。
由于 两两互素,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等于它们的乘积,即 。 故 ,解在模 的意义下是唯一的。
构造式证明(存在性)
构造的解 满足方程组:
对于任意一个 :
由于当 时, (因为 ),所以 。 只有 的项不为零:
因为 ,所以
这表明 是方程组的一个解 。
NOTE
课纲要求:了解中国剩余定理的递归证明
递归式证明
设 是前 个同余式解,即 ,其中 。 现在求解包含第 个同余式的方程组:
由第一个方程,设 。 代入第二个方程:
由于 (因为 两两互素),所以 模 的逆元 存在,满足 。 同乘以 :
设 是这个解的某个代表元,则 。 代回 的表达式,得到第 个解 :
这样就将 个方程的解扩展到了 个方程的解,重复 次即可得到最终解 。
中国剩余定理的应用
快速计算大整数取模
若 是一个大整数,要求计算它模 的值,我们可以把 拆成两两互素的 ,建立一个同余方程组:
求解这个方程组就可以得到 的解。
这么做的好处:
- 减少计算复杂度:对于模 bit 整数的质数运算,从传统的 复杂度可以减少到 复杂度,减少了常数 。
- 并行计算可能性:将大数模运算分解成多个小模运算,可以利用并行计算提高效率 。
计算样例:计算 。 ,其中 。 转化为同余方程组:
- 计算 : 由费马小定理,。 。 。 。
- 计算 : 由费马小定理,。 。 。 。
现在解方程组:
。 求逆元: . 解得 。 . 解得 。 解为:
因此 。
高次同余方程
技巧 3-4 恒等式
若 有 个解。
如:
(注:这里利用了费马小定理推论 )
技巧 3-5 设 是 的正因子
这个结论可以用来证明方程无解(逆否命题):
多项式的
回顾多项式的除法和多项式 ,在求解模素数 的同余方程时,可以利用恒等式进行降次: 定理:对于 ,存在多项式 使得 且 :
从而有:
解的个数
分解 若 ,且 两两互素:
与
等价。前者的解数 为后者的每一条方程的解数 的乘积:
充分性
对于同余方程组的每一个解 ,其中 是 的解。根据中国剩余定理,存在唯一的 满足 。 对于这个 :
从而 ,因此 是原方程的解。解数是所有分量方程解数的乘积。
必要性
设 是 的解,即 。 由于 ,所以 ,即 。 因此 也是方程组 的解。 同时,如果 ,那么它们必有一对 不同余 。因此,原方程的每个解都对应方程组的一个唯一的解组合。
定理 (模素数 )
如果 是 的不同解,则:
着告诉我们 解的个数 至多为多项式的次数 ,即 。
推论
次数小于 的同余方程 的解数为 当且仅当 的每一个系数。
求解模为素数幂的同余方程
根据同余式的分解性,求解 等价于求解 的系统 。
求解 ,通常采用 Hensel's Lemma (汉斯尔引理),从模 的解逐步“提升”到模 的解。
基本思路 (解的提升):
- 首先求出 的解 。
- 假设我们已求得 的解 。
- 我们寻找 的解 ,其中 满足 ,其中 。
- 将 代入 并进行泰勒展开,利用 的条件,可以得到关于 的一个线性同余式:
- 根据 的值,分情况讨论 的解( 个, 个,或 个解),从而确定 的个数,然后重复此过程直到求得 的解 。